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山里的贫困群众都非常可爱。每当委员们问“还有什么困难”时,不会讲普通话的彝族阿妈阿姐,总会通过翻译告诉你,“没有什么困难,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
可以说,在国家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真心实意地帮扶下,淳朴的贫困群众表达了由衷的感恩之心和满足之心。
但在全国政协常委于广洲看来,这还不够,“扶贫攻坚要更加注重扶志,也就是要‘扶’脱贫的主体,激发起贫困群众脱贫的真正内生动力才行。”
阿吼村的移民新居里,一直在西藏建筑工地做钢筋工的彝族小伙子恰好临时有急事回村办理,被视察团遇了个正着。“你在西藏打工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差不多6000块吧”“那相当不错了,还有什么打算吗?”小伙子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可以正常汉语交流,尽管有些拘谨,但他依然笑着回答,我还是要出去打工,我要挣钱。
彝族小伙不多的几句回答,给于广洲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穷苦家庭有这样自己要挣钱的想法,这个家庭就一定有出路。”
“现在我们非常可喜地看到各级扶贫干部工作积极性非常高,舆论的积极性非常高,政府规划的积极性非常高。”话音一转,于广洲说,但最后扶贫攻坚的效果怎么样,最后还得看农民的积极性怎么样?主体在市场中的活跃度有多高?因为帮扶者始终是“帮”的位置,脱贫攻坚只靠帮是不行的。这也是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之一,苏南、广东、浙江那一带的农民都走过了“要我富”和“我要富”的过程,“在一切看似完善方案里,缺失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这重要一环,始终是不完美的。只有农户们真正想去脱贫,什么事才好办。”
对于现在的贫困户,在走村入户中,视察团发现感恩的多,满足的多。于广洲一直非常关注这个现象,他认为,怎么把对别人的感恩变成自己发展的动力,这恰恰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在扶贫工作中进一步加强的环节。只要在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过程中激发出“我要干”“我要拼”的劲头,脱贫乃至致富只是时间问题。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接中,赢和输必定是常态,谁也不能保证只赢不输,即便在政府的帮扶下脱贫,每一个人还是需要在市场中成长,去检验自己的能力,无论谁做如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自己拥有了“奋斗”和“拼搏”的志气,才能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如何激发贫困的内生动力?人的精神、人的观念、人的取向是取得财富最大的动力,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创造幸福,才能无往而不胜。“建议舆论多报道一些一线农民创业或者贫困群众脱贫的历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扶贫也要靠奋斗。扶贫要把扶志、扶主体的一些先进典型和做得好的经验,以不同形式大力宣传。”于广洲说,激发内生动力并不是一个新观点,而且这其中的道理也并不难理解,但为什么一直有待落实到位?为什么有的贫困群众听不到“心”里去?于广洲认为,我们原有的宣传方式距离群众太遥远了,遥远的事情农民可能不关心,但是身边原来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怎么现在弄这么好,怎么脱贫乃至致富了,他们会非常关注并相互学习,这就是身边的榜样的力量,让还未脱贫的群众相信他们也可以做得到。
“最后我觉得解决脱贫攻坚问题的钥匙,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战略思想。现在老百姓真心实意地感谢总书记,我们要把总书记的扶贫思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变成扶贫对象听得懂的话,我觉得这个意义更大一些。”于广洲指着彝族群众乔迁的新居里,正墙上悬挂着的总书记画像,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