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恢复高考也进入第41年。在1977年之前,在农村长大的笔者,其实做好了一颗红心一辈子干农活的准备,因为在这之前,虽然我内心有强烈的上大学的愿望,但当时上大学是工农兵学员推荐制,受到大队和公社的推荐,才能去上大学。所以,1977年,当小平同志宣布,恢复高考,所有想上大学的人可以通过公开的考试选拔,来决定自己到底能不能上大学时,举国年轻人内心是沸腾的。在我们心中,十分感恩高考,因为,在当年,通过高考是农村孩子走出农村、走向世界的唯一路径。这条路径虽然很窄,像过独木桥一样,每年几百万人考试,只有十几万人能够通过,被大学录取,但对于这十几万年轻人来说,一旦被大学录取,他们从此就有机会进入自己喜欢的知识世界和外部世界中去遨游。
今年,恢复高考已过去40年,笔者依然认为,中国的高考形式虽然来回经历了几轮变化———试卷从省考到全国统考,又从全国统考逐步走向了地方高考为主,但是不管形式如何变,高考的基本形式没有改变,它还是以考核各种学科为主的考试,40年的高考为中国孩子走进知识殿堂、走向新世界,提供了平等参与和竞争的机会。如果没有恢复高考制度,几百万像笔者这样,生在农村,又想走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农村孩子,是完全没有希望实现自己的念想,改变人生命运的。
当然,一项改革,在被叫好的同时,总会有非议的声音,恢复高考制度也不例外。比如当人们看到近几年农村孩子考上优质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农村孩子进入大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时,高考的公平性受到质疑。再比如,高考纳入考试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选拔?
因此,在恢复高考制度40年后,我们重新来思考高考这一全国性的人才选拔性考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是高考的公平性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对高考非议最多的声音。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有一个误解。高考在中国,依然也一直是一个公平化的考试,因为在一个省之内,或者在全国范围之内,整体上高考是有统一的考核内容和标准的。之所以大家觉得现在高考“不公平”,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考试结果的差异。比如高考中的一些题目,由于农村孩子视野的局限,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比如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话题,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是相对熟悉的,但对农村孩子,是不熟悉或者闻所未闻的。因此,在当下中国,从幼儿园就开始拉开直至中学毕业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城市之间不同的老百姓群体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城市和乡村间的教育资源均衡性问题、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已变成当下中国一个百姓最关注的话题,这一问题,在笔者看来,也应是政府最应该解决的民生领域问题之一。
我们来思考高考作为全国性人才选拔考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还应关注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对于中国的学校来说,教学内容不改革,就不可能把新的知识和世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推进,教师不管身在哪个地区、身处什么环境,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更好、更有效率地学习,都是中国学校教育系统要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面向未来,中国的教育制度怎样才能尽可能为更多的年轻人服务?怎样才能够遍洒雨露甘霖给每一个希望接受教育的人?贫困地区、落后地区的教育如何提升?
走过四十年,进入不惑之年的中国高考制度,靠什么“不惑”?笔者以为,要靠恢复这一制度的“初心”———作为全国性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如何最大可能地、公平合理地,选拔出适用当下、也满足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初心”,我们的考试制度改革的步子,是否可以迈得更大一点、思想可以更开放一些?是否可以把一些高校的自主考试、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内容的考试与学生中学学习期间的学生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让高考成为一个既能够普选人才,又能够照顾到不同人群,能够符合现代世界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指挥棒。
中国高考,下一个40年,一定会走得更好,为国家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中华民族“近期、中期、远期”奋斗目标贡献更多的人才红利。走好中国高考下一个40年,需要各界教育人士,不管是民间力量还是国家力量,携手合力,共同努力。(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